送蛴蟆,赶瘟神,三年“疫”后,南充民俗活动蛴蟆节正式开启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华大地恒久持远的民俗节日,是春节文化长廊一幅美丽画卷,更是维系人们对美好生活爱恋和期盼的民族情结。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项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四这一天又称“蛴蟆节”,在现在的南充部分地方流行,是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4日,顺庆区共兴镇,不少市民正在做蛴蟆灯。灯的外观各有不同,除了常见的蛴蟆形状外,还有生肖灯、鱼灯、飞弹灯等,小的一个人就能拿,大的则需要多人抬动。
追溯“蛴蟆节”的来历,据传,大约在明末清初,三会镇等地当年的春节还没过完,好多村民就突然染上了瘟疫,咯血而亡。此时,恰有一名道士云游此地,经他点拨,人们才知道是西溪里的“蛴蟆”(类似于蟾蜍)瘟神窜出作怪。为驱走“蛴蟆”瘟神,百姓们按照道士指点,将竹子砍了做“蛴蟆”灯,点上蜡烛,插到西溪河边。“蛴蟆”瘟神果然逃遁,从此村子远离病痛和灾害,年年五谷丰登。
传说归传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苦痛的“蛴蟆节”也渐行渐远,衍生出全新的“蛴蟆节”。今天,它寓含着驱除瘟疫的古意,又营造着欢乐祥和的氛围,演变为人们庆祝“元宵节”的另一种方式,也成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这天,在嘉陵区三会镇、顺庆区共兴镇和临近的西充县一些乡镇,“蛴蟆节”都会如期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参与的人数之多,积极性之高,实属罕见。
在正月十四这天,人们就开始忙活了。女人们把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晾干,慢慢摇动石磨,看洁白的米浆牛奶般溢出;男人们则钻进后院竹林,砍倒一根根鲜嫩的翠竹,准备着做“蛴蟆灯”的原材料;老人们早就在灶堂架满了柴火,眼瞅着大铁锅里冒出了袅袅的水汽,只等主妇们把包好的汤圆倒入锅里。这些汤圆可真大(“蛴蟆节”民俗中又一大特色),小碗一般,一个人吃一个就足够了。
孩子们的心思可不在这边,他们正手拉着手,围绕成大圈子,齐声高唱着流传下来的歌谣,过着属于自己的节日呢!“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
许是孩子们的歌声给男人们助了兴,吃了大汤圆,喝了米酒,红着脸儿,摩拳擦掌上阵,开始做“蛴蟆灯”。先把嫩竹子截断,大概两米左右;把最上面的竹节划拉成条,向中间挤压,成纺锤状;再以细篾编织,糊上一层白纸,呈中空状;最后在底部搁置一块泥团,点上蜡烛,大功告成。
版权声明:
作者:知道君
链接:https://blog.ccswust.org/19278.html
来源:夏末浅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