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欲一如既往,但不会随便找人倾诉了

 2019.4.07

 宜 看《永恒时刻》

 忌 上夜班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小岛,人潮虽然拥挤,

若想要走进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依然得涉水千里。”

|维安|

 

图片作者:Alex Roulette

图片作者:Alex Roulette

在我们“为你读英语美文”的主播群里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sally,她有次分享了一份学生写的作业:

作者:佛山市南海中学高一(14)班 鄢然

作者:佛山市南海中学高一(14)班 鄢然

“不久的将来呢?

我们结婚,生子,根基早已抽离,我们是脱离故乡的第二代,我们只会离他越来越远,老宅变成一座废弃的荒园。

我们的孩子,他们或许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有丰富的童年,但他们绝不会有我们那般精彩,他们不会在浩如烟海的星辰里睡去,不会在公鸡的第一声啼叫中醒来,也无法享受院子门前淌过的一条涓涓溪水的快乐。

他们心中,不再有我们心中那般清晰的“原点”。

故乡好像一只越拉越大的网,我与它的时光从网眼中不断跌落,最后留下的,不过是附着在粗绳上的那一点点。

不知道这一点点,我还留不留得住。”

一个15岁的学生回忆了自己的故乡和自己的亲人,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文字。sally发到群里后,主播永清感叹:“我感觉自己已经枯竭,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了。”

另外一位主播小黎姐说:“这个年龄特有的敏感细腻,随着年龄增长就慢慢麻木枯竭了,于是大家慢慢变成了无趣的成年人。”

这份作业让我想起自己初高中的时候每周五需要交的周记。老师带我们看《穆斯林的葬礼》,看李娟刘亮程的散文。老师鼓励我们“写什么都可以”。

那时候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看一本书看一部电影都可以写到潸然泪下。上大学后再也没有写过那样“矫情”的作业,后来慢慢发现自己也写不出来了。

成年后带来的理性和经验让我对很多事情不再惊讶好奇,也快丧失了那样充沛的情绪。

图片[3]-表达欲一如既往,但不会随便找人倾诉了-夏末浅笑

❤️

我算半个文字工作者,但除了写文章时思路尚能清晰,遣词造句会推敲半分,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在朋友圈和微博如同一个刚学中文的,只会发emoji表情和“好棒啊”、“好美啊”“哈哈哈哈哈的”的外国青年。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很多人在表达一些细微情绪、发表一些私人观点、甚至转述一件稍微复杂的事件时都能把自己绕得晕晕乎乎。

我们好像连稍微细致一些的表达都做不到了。

吭哧吭哧打了好大一段,发现表达不清楚,还显得特矫情,就一股脑地删了,只留下一张图、一个emoji又或者一句不着边际的文字摘抄。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并且能熟练地在各种语境下使用,我们用点赞和“xswl”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绪,转发则是更高级的认同。

之前写过“年轻的时候对价值观有强烈的需求,但因为表达能力赶不上表达欲,自身又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辨系统,于是很容易追随或者崇拜他人。”

时常在表达时感到头顶到了天花板,只好无奈:“诶呀,不知道怎么说”,如果遇到了一段恰好命中心事的文字,于是敲下“对!我也是这样想的”匆匆收尾,并截图保存。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每天滔滔不绝,但文字表达能力却好像退化了,多的是快速辨别“认同”与“不认同”的能力,少有耐心去探究两者之中微妙暧昧的中间部分。

图片[4]-表达欲一如既往,但不会随便找人倾诉了-夏末浅笑

❤️

我以前以为人的各方面能力会慢慢增长至一个顶峰,或许是25岁,或许是30岁,但逐渐长大之后我发现,有一些微妙的能力,仿佛过了二十岁就开始渐渐稀释了,如果不加以保护和练习,就会愈发麻木。

初中的时候我最爱写日记,每天晚自习最放松的时刻就是写完作业后翻开日记本随便写写的那十几分钟。

我以为这年头除了还在读书的初高中生,已经没有人写日记了,手机社交媒体评论区让我们敲敲键盘,快速地完成情绪发泄,目光随即流转到其他的事情上去了。

但有次和读者们在朋友圈交流这件事,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评论区80多条的回答里,至少有30条以上的读者提到自己依然在写日记、写备忘录或者做手帐。

我很惊讶,惊讶之余是感动。

虽然现在手机不离手,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年轻人,他们依然有自己的表达之地,或者是通过日记本,或者是通过备忘录里的碎碎念,或者是通过精美生动的手帐。

他们依然在表达。

图片[5]-表达欲一如既往,但不会随便找人倾诉了-夏末浅笑

❤️

只不过他们的表达逐渐“仅自己可见”,于是让我有种“越来越少的人在写日记”的错觉。

但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部分人都对别人的“矫情”津津有味,轮到自己的时候就觉得很难为情。

包括我自己,虽然喜欢刷朋友圈看别人嬉笑怒骂,但自己却不太喜欢在很多公众场合去分享大段大段的喜怒哀乐。

我的朋友也是,她说自己朋友圈发的少了,因为熟人太多,还不如在微博小号或者没有人知道的公众号上随便说说,轻松得很。

我以为长大后我们会逐渐丧失表达欲望,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大部分人的表达欲望随年岁增长是不会消减的,反而愈发的强烈。

我们逐渐放弃的其实是“倾诉欲”,是把自己的心情不管好坏都po出来供人参观的热情。

中学时代大家最爱晚自习之后买包零食逛操场,大学的时候藏瓶酒带回宿舍,一群人挤在床上边喝边开始道出心里话,再往后长大些只会在饭桌上的一些微醺的时刻,借着酒劲儿才敢带过几句掏心窝的话。

生活让我们变得很累,任何细腻的情绪在粗糙直白的生活面前都显得不合时宜,疲惫和琐碎把那些话压了回去,变成了沉沉的睡意。

我们逐渐学会独自消解那些自己的情绪,都没有来得及将其变成一个一个音节被他人听到,就已经随着叹息消散,或者融化在刚抿进去的一口酒里。

但其实心里知道的,表达的欲望一直都在。

人越长大,越能够从自己放弃和失去的事物中把自己反向地勾勒完整,于是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不过可以分享的人越来越少。

就像读者逾沙说的:“想表达的欲望一如既往,真正表达出来的一直在减少”。

图片[6]-表达欲一如既往,但不会随便找人倾诉了-夏末浅笑

因为我们知道,其他人是无法绝对懂得的,于是只和懂得人说,或者索性不说。

保持安静,让我们觉得安全。

❤️

有个读者告诉我,有时候特别想要表达情绪,但真正一股脑地在人多得地方(朋友圈)发泄出来之后,反而有一种不安和恐惧感。

越长大,我们的情绪表达越像是在自说自话,除了自己听得懂,知心好友可以理解,更多的人都只有表面的理解,无法给予认同感。

于是理解,并学会自己收纳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小岛,人潮虽然拥挤,若想要走进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依然得涉水千里。

我鼓励大家做一个坚持表达的人,并且努力精致、精确你的表达。不仅在文字输出上,在我们说话、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座岛屿虽然寂静,但绿树成荫,飞鸟飞来,它们乐于落脚栖息。

不要放弃“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并说好”的能力。

在表达时注意理清自己的思路,多阅读,多倾听,留心那些让你感到美好的表达并且试图找到打动你的那个部分,学习它。

保持对生活细小事物感知能力的敏锐,保持我们对词汇的敬畏和谦卑,保持就自己而言的输出,哪怕只是分享一些非常日常的东西,他们都是属于你的,这世界上唯一来自“你”的表达。

这一生是以“你”为题的一生,别放弃表达美好的能力。 WEIANNOTE 

图片[7]-表达欲一如既往,但不会随便找人倾诉了-夏末浅笑

“你还常常写日记吗,你更习惯在哪里表达自己呢?”

-End-

 

文字|维安

排版|简然

图片|Alex Roulette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
  •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 头像大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