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万家企业跑步入局半导体 行业盛宴背后投资见顶?

(原标题:年内万家企业跑步入局半导体 行业盛宴背后投资见顶?)

由于半导体领域存在短板,各级政府围绕半导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税、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半导体的扶持力度。

“最近投资一家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发布新一轮融资计划后两个星期就收到了25个亿,很多投资机构把合同打出来投资金额空着就签字、盖章,还有一些机构不做尽职调查就先打款。”

深耕半导体投资长达11年的元禾璞华合伙人陈智斌从未见过如此一幕。在他看来,这是行业投资见顶、出现泡沫的一个信号。

他表示,长期来半导体投资是一个冷门的小众市场,十年前,国内半导体投资人聚会,一两张桌子就坐满了,而如今半导体公司路演,下面经常能坐100家投资机构。

大量企业也开始涌入半导体领域。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启信宝统计发现,截至2020年9月1日,今年全国已有9335家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加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业务,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倍。

国产替代预期高涨,政策利好频出,半导体企业在科创板的IPO也正在加速,估值高企,这也带动了一级市场的躁动,一场资本盛宴正在进行中。

  近万家企业跑步入局

陈智斌指出,此前投资行业有很多人不碰半导体,因为这一行业投资金额大、周期长、风险高。然而,情况在近两年发生了急剧的转变:随着科创板上市企业快速增加,半导体一跃成为热门投资领域。

不过他指出,投资机构不做尽调是不正常的行为,任何一个行业到了这个份上,都是投资过热的信号。

光源资本创始人兼CEO郑烜乐表示,今年1月初,一级市场谈及半导体大都是对资本寒冬的担忧,而到如今,大家讨论的话题都是半导体行业何时“退烧”,“我大概调研了数十家VC/PE,50%以上的机构都在看半导体,现在出门见两个投资人的话至少有一个在做半导体。”

资本涌动之下,形形色色的半导体企业正在跑步进场。其中,江苏、浙江、陕西、天津、辽宁、重庆、江西转产半导体企业数量分别为1262、1230、905、277、239、230、169家,同比增长了196.94%、547.37%、618.25%、465.31%、387.76%、422.73%和412.12%。

研究半导体多年的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大量企业在经营范围中新增半导体业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市场驱动,半导体是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品类,每年高达3000亿美元,国内产能严重不足。当前背景下,存在国产替代的预期。

第二是政策鼓励,由于半导体领域存在短板,各级政府围绕半导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税、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半导体的扶持力度。

第三是财富效应凸显,中国加快了半导体企业的上市速度,企业估值也一路高涨,不少企业实现了100倍的市盈率、1000亿元的市值,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企业涉足半导体领域。

  水泥企业转战半导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结构上,涌入半导体领域的企业超过七成都集中在芯片设计等下游领域,而在真正受制于人的装备、材料、EDA软件领域却涉之寥寥。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所投资的领域中,设计的比重为65%,制造、封装的比例分别为17%、10%,而装备与材料的比重分别只有4%。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裁丁文武在近日的演讲中指出,大量资金被投入到IC设计上,投到高端芯片和短板领域的太少,他建议投资人要更多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短板——装备业和材料业,支持CPU、DSP、FPGA、MEMS等战略性高端芯片。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集成电路所相关负责人刘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企业投资集中在设计领域是因为其门槛最低,有些企业挖几个人过来就成立了公司,但上游的门槛要高得多,对长期资金投入、研发积累要求很高,而且市场风险更大,因此愿意做的企业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这些转产企业可以发现,其中不乏一些主营业务与半导体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包括建筑安装、建材批发、无纺布、塑胶、糖品贸易、采暖设备之类的公司,更包括区块链、医疗美容、健康管理、财税顾问、跨境电商、保健养生、汽车服务、文化传播、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等服务类企业,堪称包罗万象。

上市公司也不甘落后。比如,9月8日晚间,上峰水泥宣布将投入5.5亿元进行新经济产业股权投资,投资范围主要面向半导体、芯片等行业;8月8日,以电磁线为主要产品的露笑科技公告称,其与合肥市长丰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产业园,投资总规模100亿元;5月23日,先后做过水产、互联网游戏的*ST晨鑫披露公告称,将以2.3亿元现金收购芯片企业。

刘雨指出,虽然大量企业转产半导体,但“水分较大”,真正有半导体业务收入的企业并没有这么多,“此前有消息称中国已有1780家半导体设计企业,后来通过各地经信委的统计上报,实际有业务的企业不到一千家。变更经营范围几乎是零成本,在半导体优惠政策频频出台、投融资火热的背景下,不排除大量企业过来蹭热点。这可能有享受优惠政策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抬高估值或股价的考虑。”

  半导体企业被高估?

多位受访对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半导体企业在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快速上市以及随后的估值高企是全面引爆此轮投融资热潮的关键。

郑烜乐指出,半导体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流程化繁为简,过会时间也明显缩短,不管是EDA还是IDM公司,不管是制造还是封测公司都在快速上市,预计下半年仍有不少半导体企业冲击IPO。

其中最为投资人津津乐道的是68天过会上市的寒武纪,刷新了科创板审核速度,也引发了诸多半导体企业的上市热情。

2019-2020年,中国半导体企业IPO募资规模也进入了飞速增长阶段。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半导体企业IPO募资规模高达661.74亿元,是2019年全年的5.93倍,是2018年全年的42.47倍。

科创板注册制的推出也打通了一、二级资本市场,带动了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一些成立仅仅数月的项目A轮融资即以十亿计,而部分江浙企业也赶着上市的机遇重金投资半导体企业。

据云岫资本不完全统计,2020年前7个月,半导体股权投资案例达128起,投资总金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已超过去年全年投资额的两倍;预计年底将超过1000亿元,达去年全年总额的3倍。

更振奋投资人热情的是,登陆科创板的半导体企业大都收获了高乎寻常的估值。赛迪数据显示,目前沪市A股平均PE值为16.08倍,而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平均PE值为124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企业平均每股收益0.54元,而其他行业平均每股收益为0.83元。

半导体企业是否被高估?李珂认为,资本市场的火热可以把行业调动起来,推动资源和人才向半导体行业集聚,这有利于国内半导体的发展;此前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半导体成长也都经历过这一阶段。

安芯投资CEO王永刚则指出,国内对半导体的狂热使得初创公司刚成立就敢估值几十亿元,并且二级市场跟一级市场倒挂,科创板动辄出现数百倍的市盈率,估值虚高,远高过实际价值,这是不可持续的。

IDG资本合伙人李骁军指出,从收入上看,中国半导体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悬殊,美国半导体行业的PE大概在20倍左右,而中国的则超过了百倍。“我们的收入与欧美有几十倍的差距,估值却比人家高很多,短期肯定有一些泡沫。”

作为寒武纪IPO承销团队——中信证券投行的信息传媒行业联席负责人黄新炎指出,中国的芯片行业总体上仍处于新兴的不成熟阶段,不像美国处于成熟阶段,所以后者以PE(市盈率)估值,中国更多是用PS(市销率)来估值,更多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潜力,“半导体在国外可能是夕阳产业,但在中国却是朝阳产业。”

 行业需要长期坚守

在刘雨看来,半导体企业的高估值可能会阻滞行业的整合进程。

他指出,半导体行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型行业,具有投入高、周期长、赢者通吃、国际化的特征。与国外巨头相比,中国半导体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大都规模很小,力量分散,国际竞争力较差。

“比如,英特尔等企业的营收都已超过700亿美元,而国内大多数半导体企业的营收也就几亿元人民币,很多芯片企业都是靠某一款产品来打天下,但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堪忧,而且一盘散沙的市场格局无法形成合力,反而会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行业整合势在必行。”刘雨说。

然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大多数半导体企业都想着上市,不想被并购、整合,“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十分普遍,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此外,高估值也可能会为半导体企业的持续融资带来困难,影响龙头企业的并购能力。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原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目前科创板上个别半导体企业估值过高,同时部分投资主体目光短浅,片面追逐短期利益,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我们希望对半导体的投资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高强度的投资。然而,现在一些投资赚钱赚得有点过快,它们很难与企业同甘苦共成长。”

魏少军指出,对企业而言,科创板应该将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在资本市场拿到的钱要投入到研发上去,而且这种投入要有持续性,不能浮躁,不能今天市场好投入一次就完事,要持之以恒地增加研发投入。

他把资本和技术比做汽车的两个车轮:如果一个轮子行驶得快,一个轮子行驶得慢,车就会拐弯。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两个“轮子”不仅行驶速度不一样,甚至大小也不一致。

郑烜乐指出,半导体行业需要长期资金的坚守,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有收入,而且风险很大,特别是流片环节常常无法保证一次性成功。

他表示,技术壁垒高、投资金额大、投资周期长,这都意味着半导体需要持续的高额投入、度过产业的爬坡期后才能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这注定是一个相当漫长且痛苦的过程,而非相反。

(作者:夏旭田,缴翼飞 )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祖韬_NT5054

【版权与免责声明】

此内容源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xichengyouju@163.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夏末浅笑( blog.ccswust.org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